硫鐵礦主要包括黃鐵礦、白鐵礦和磁黃鐵礦三種礦物,以黃鐵礦為主。從寒武紀到第三紀,硫鐵礦礦床均有開采,其中前寒武紀、寒武紀、泥盆紀、石炭紀、二疊紀、侏羅紀和白堊紀成礦十分重要。
礦床成因類型 :
1、沉積型,包括含煤巖系中、碳酸鹽巖內和砂頁巖內的硫鐵礦礦床。
2、沉積變質型。
3、火山巖系中的硫鐵礦礦床。
4、接觸交代型。
5、熱液充填型。
含煤巖系中的沉積硫鐵礦礦床,實際上并非單一沉積作用形成,還經歷了早期成巖作用。此類礦床在中國分布廣泛,賦存層位多。主要有北方的本溪組,西南地區的上二疊統,鄂中的下二疊統馬鞍山組和吉林中部的第三系樺甸組。
硫鐵礦礦床多呈層狀、似層狀及透鏡狀產于含煤巖系與下伏地層的假整合或不整合面上,少數產于含煤巖系內。礦層一般有2~3層,常在大范圍內連續分布。其厚度受古地形控制,在古地形凹部,礦體常較厚大;而在凸起部位,礦體則變薄或尖滅;一般厚1~3m,個別可達5m。
礦石礦物以黃鐵礦為主,有少量白鐵礦。脈石礦物主要為粘土礦物以及絹云母、硅質和碳質有機物。常見礦石構造為塊狀、浸染狀和結核狀。